入驻企业达到147家,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成立于2002年的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中参与供给侧改革?如何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破解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难题……一个个问题摆在开发区面前。
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入融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一项项有力举措的出台和落地则是开发区给出的答案。
推动三产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发区逐渐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过程中,摸索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我们瞄准优质稻米加工产业、果蔬精深加工产业、农机制造产业、蒙中医药产业等4个产业集中用力,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作用,不断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能力,为企业输送优质原材料,形成一个企业拉动一片基地、引领一方农民致富的发展格局。”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魏耀旗说。
从种子、化肥、基地建设和种植技术标准上入手,主动对接一产,为生产优质高效产品提供保证;生产加工企业在提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满足不同层次终端市场的需求;同时,承接好三产,有效利用电商等各种渠道,加大产品的营销力度,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扩大品牌效应
在147家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有驰名商标1个、内蒙古著名商标8个、国家专利20项。但值得注意的是,获得认证的企业和品牌基本上集中在十几家企业中。开发区内的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以大米产业为例,仅乌兰浩特市规模较大的10家生产加工企业就有10几个品牌,严重制约着企业特别是整个产业的发展。”魏耀旗表示,为扩大品牌效应,今年开发区将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围绕着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品牌创建活动,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质量过硬的产品,打造出具有地方和地域特色的品牌,进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厚植发展“土壤”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肥沃的“土壤”,开发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就是企业发展的可靠支撑。
在落实市级领导帮联、干部一对一服务、定期会商和企业问题清单等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将推行“啃硬骨头”的举措,精准开出优化营商环境良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开发区召集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汇总梳理企业集中反映的问题,对参会部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形成解决方案;同时组织召开政银对接会,农村信用联社以深入企业面对面的方式把最优惠金融产品推向企业;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对新建项目各部门立项审批、消防验收、开工许可、环评等前期手续给予清楚、明白项目建设流程,使项目业主少走路、少进门。(谭艳丽 付志明)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