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拯救孩子“散漫”的注意力 高手妈妈都用这几招!

时间:2023-03-20 21:34:37 来源:温州都市报

  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1.饮食与环境方面

  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度。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有影响。

  2.家庭教育方面

  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3.生理方面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4.病理方面

  轻微脑组织损害、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等可引发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神经根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可引发儿童抽动症,除了主要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刻板式眨眼、皱眉、努嘴,清嗓音,扭脖子,耸肩,也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解决办法:

  1.在休息后或在不应该休息的时候,再有精力不集中的现象,改过来就是了。比如老师正在上课,发现自己走神了,马上回来跟上老师的思路就行了。

  2.集中注意力时如果无能为力,当注意力不能从一个不合适的地方转回来时,可以让意志力暂时妥协一下,因为一道题或是一个知识点的确会使我们的意志力望而生畏,这时可以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平时感兴趣的学科,以这个兴趣对抗那个诱惑也许容易一些。

  3.无论在考前或在平时都应该很清楚地知道,注意异性同学或是在疲劳时走神都是正常现象,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一种现象。不能因此受到惩罚,它是人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道理很简单,学习累了就要休息。不知道累是一种病态。

  4.培养兴趣是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做到学习时注意力集中,除了目标明确,意志力强之外,还要有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学科目持积极态度,这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重要因素。

  5.听课时如何集中注意力。听课做到专心有一个技巧,是养成提问的习惯,可以利用机会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有关问题,课后解决。

  6.如果注意力的分散成了一种不良习惯,也可以利用环境来促成注意力的集中。如有的同学写作业时总是喜欢玩东西、喝水、上厕所,磨蹭够了才写作业,这些同学可以自觉地把自己学习的桌面布置得简单一些,不允许有任何无关的东西存在。坐下以后,限制自己在半小时内不离开课桌,这会减少走神的诱因。

  7.要想做到注意力集中,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需要克服。读书时不可摇笔,很多人有这个习惯,一支笔在指头间转来转去,转得神乎其技,却是妨碍专心的因素之一。

  8.注意力和睡眠、休息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注意做到劳逸结合。其中,睡眠是必须要保证的,通常每天不能少于7小时的睡眠。那种一味压缩睡眠延长学习时间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既不利于学习效率和效果,对第二天的学习造成困扰,同时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中部古经济发展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相关阅读

  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青少年群体更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对象。9月16日下午,信阳市陆庙街道党工委聚焦意识形态安全引领,在辖区陆庙小学开展网络安全宣传[详细]
  一是守好安全“第一关”,全面排查除隐患。堌阳镇应急办牵头,联合市场监管所、派出所等部门对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全覆盖安全大检查。检查深入食堂、宿[详细]
  近日,中原区在郑州外国语中学开展了以 “矢志人道、青春同行”为主题的2025年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月和“世界急救日”宣传活动,将实用的“生命[详细]
  为积极倡导文明新风,遏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近日,安阳县档案馆组织志愿服务队走进辛村镇谢伍级村,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详细]
  9月16日,我市教育系统围绕“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网络安全校园日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5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