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黑科技助推无人店洗牌

时间:2019-09-17 08:50: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AI“黑科技”正推动国内无人店行业迎来迭代升级和市场洗牌。

  在今年的苏宁818发烧购物节期间,苏宁首家全数字化视觉无人店在南京总部正式开业。该店采用最新的无人门店科技,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苏宁金融支付和风控平台,打造全程无感消费体验。

  京东也在无人店领域持续发力。近期,第三代京东无人超市正式亮相重庆。这也是西南地区首家第三代京东无人超市,与以往扫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无人超市相比,该超市的一大“亮点”同样是实现无感知购物。

  京东方面表示,京东第三代无人超市是京东在零售业方面的重要项目之一,主要运用商品大数据选品、用户画像分析、AI无感知支付、重力感应、电子价签等“黑科技”。在该无人店内,视觉传感器追踪消费者拿取和放回的商品,虚拟购物车则根据算法进行相应更新,而消费者的电子钱包会在其离开超市后自动扣费。正是借助这些AI技术,消费者只需要扫描二维码进店这一步,便能完成整个购买过程。

  在无人店领域努力探索的还有便利蜂。不久前,24小时便利蜂无人便利店正式亮相首都机场。在购物方面,便利蜂无人便利店内实现了以移动端为核心的无人全自助式购物,店内商品全部使用电子标签,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APP扫描商品条码即可完成自助购物及结算流程,极大地节省了结账排队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在消费升级大环境下,消费者对消费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无人零售”这类“黑科技”正是符合了当下一部分用户的需求,成为零售业一大创新方向。而在无人店的酷炫背后,正是众多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物联网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搭建和运营无人店这一特定新零售场景提供了基础和支撑。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即拿即走”式无人零售店成为可能。

  目前,在许多无人店内,3D人脸识别技术正被广泛应用。“3D人脸识别属于AI范畴,图像处理是它的一部分,随着上游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到了技术的应用落地阶段,”鸿石智能集团董事长王世栋向记者表示,目前在支付领域,正从扫码时代发展到刷脸时代,预计未来几年国内3D人脸识别市场会爆发性增长。未来,国内刷脸支付设备有望达到1000万台,市场规模至少达百亿级产值。

  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京东AI研究院副院长梅涛博士表示,过去几年,尤其是2012年深度学习在ImageNet图像分类任务中取得突破之后,计算机视觉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结构化”(或标准化的)的图像识别的商业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例如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以及特定种类或细分类别的图像识别等。京东也积极布局不同领域与场景,深耕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以及商品图像识别等领域,这些技术现在正广泛被使用在如7fresh、京东无人店等各种线下实体商店内。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在智能门店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迅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无人店技术路线多样,部分参与者在AI路线上与亚马逊处于同一水平。

  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内无人店行业发展依然处在萌芽阶段,众多商家仍在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一些实力较弱的无人店已黯然离场。对此,有专家指出,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在数字化变革浪潮中,要正确处理好数字化这一工具与供应链这一零售核心的关系。“智能门店、无人门店的尝试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增加引流和店内运营效率环节,长期竞争优势的建设仍然亟须智能技术在有人门店的规模化应用和供应链能力的支持”。

相关阅读

  自1997年科学家与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斗争正式拉开序幕,20多年来,学界对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发现不断拓展。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周青团队的最新研究,有[详细]
  警惕!人脸识别背后的“盲区”  人脸识别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担忧。有关专家建议,加强相关立法,规定人脸识别的准入场景、准入条件,明确企业的资质,明[详细]
  “很多媒体都关心,显示产业发展这么快,会不会造成资源过剩?事实上,经过市场分析后我们发现,人们对显示产品的需求明年还会增长,这种增长能持续几十年。&rdquo[详细]
  不是想转就能转,“携号转网”有点难……伴随携号转网落地,一些波折经历也成为坊间话题。  截至11月26日,“携号转网”已试运行两[详细]
  具有巨大盘面的扁球体,就像个超级大号的铁饼——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银河系的肖像。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  无数科学家都曾对其有过诸多猜想,这个疑问[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5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