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大风吹过石头村

时间:2020-01-06 19:33:24 来源:人民网

  石头村
  来自网络

  刚入冬不久,树叶大多变得焦黄,并不时飘落。这天,刮起了大风,落叶草屑随风在地面上哗啦啦游走,有的在空中旋舞。我走在于家石头村的小巷里,听到远处大风呼呼作响,却感觉不到寒风吹袭,像在房间里边一样。层层叠叠的石屋石墙阻隔了大风的侵入,俨然一座温室,心中暖意顿生。

  石头村,也叫于家村,坐落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太行山深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山虽不高,当地人却讲究,称之为东岭、西垴、南坡、北寨,各有其名。如此奇特的地理位置显然便于隐藏,故有“不到村口不见村”之说,但如今,于家村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是远近有名的古村落,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家村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据说这村子还与明代重臣于谦密切相关。于谦史称明代“救时宰相”,在皇帝亲征被俘、外寇来势汹汹、朝廷人心动荡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后却遭诬陷被杀,明成化初年平反昭雪。关于于谦,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个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的民族英雄形象已深深镌刻于国人心间。

  据传,这于家村就是于谦死后其后人避难所建。“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筚路蓝缕,筑屋开荒,发展繁衍至今已24代。现在村里共有400多户、1600多口人。于谦的“石灰吟”和“千锤万凿”建成的“石头村”有一种神秘的契合。

  于家村不是很大,却布局规范,舒朗有序。东西称街,南北为巷,通往各户为胡同,在清代雍正年间,村内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今这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依旧,许多人家依然在原宅生活,也有些年轻人另辟新地盖了新居。古村落四通八达,没有断头路,没有死胡同,从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出入。街巷和胡同地面都用石头铺就,但不是石板,而是石块,细细碎碎的,也算平整。所有的房子全部用石头砌成,还有的利用地形做成石券窑洞。我们走进一户人家,男女主人大约有六十来岁,老汉低着头正在择韭菜,老太太在案板上剁肉,看来午饭是要包饺子吃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这家的影壁墙根长着一簇竹子,虽已入冬,仍然绿意不衰。在北方尤其是农家植竹还是很少见的。我不禁想起苏东坡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一簇竹子给这户农家平添了几分雅致。

  其实,这种雅致或者说文化气息在石头村满目皆是。村子不大,竟然有三处戏台,戏台前方都有一口石井,是天然的“扩音器”。还有真武庙、全神庙、观音阁等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我还注意到,每家门口都挂着木制的楹联,透着几分书香门第的感觉。我不禁想起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名句。最令人称奇的是村东口的“清凉阁”,是于家村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据说是村民大力士于喜春一人所建。整座建筑建于巨石斜坡之上,不打地基,不用辅料,干打垒生生用大小石头垒砌而成。一位老汉用当地口音对我说,一个人,不用别人帮忙,干了16年,了不起啊!清凉阁共三层,巍然屹立在村口,有一种古朴粗犷、拙实厚野之美。

  走出小巷,大风立刻卷着枯叶扑面而来,我不禁打了个寒噤。回望于家村这个用石头砌成的村庄,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只不过刻蚀了岁月沧桑的痕迹,却无法动摇它的坚硬顽韧,而比石头更坚固更久远的是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中部古经济发展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相关阅读

  近日,商城县组织“安全文化宣讲团”走进冯店35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业现场,开展“安全文化进现场”专题活动,将安全理念深植基层一线,增强现场作业[详细]
  近年来,光山县围绕“为侨服务、凝聚侨心”核心目标,以“先行先试、打造样板”为抓手,从线下阵地建设到线上平台搭建,从活动品牌打造到服务触角[详细]
  2025年9月16日,淮滨县成功举办2025年“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乡镇大型招聘活动,进一步擦亮“信阳人才日”品牌,发挥人才作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详细]
  9月15日下午,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重要组成部分——“AI+城市治理——AI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主题论坛在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详细]
  近日,湘江新区组织召开 2025 年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暨惠残政策解读工作培训会,近 300 名街镇调查员参加。  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35 个全国助残日[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5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