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看似“眼熟”的野生蘑菇也不要轻易采食 千万别当“菇勇者”

时间:2023-07-18 09:51:33 来源:温州日报

  近日,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又到了吃蘑菇的季节。在各种味道鲜美的蘑菇上市时,山林、菜地和公园等地方的野生蘑菇也纷纷“冒头”。然而,不是所有蘑菇都能成为“山珍”被端上餐桌,美味诱惑的背后也隐藏着极大的危险。

   看似“眼熟”的蘑菇也不可轻易采食

  7月12日,市民王先生发现自家天台的花盆里长了一种白色长杆、棕色大伞的蘑菇,朋友说这蘑菇眼熟,没有毒,他便喊上了邻居一起享用。可这盘自认为“眼熟”的蘑菇,被他们4人下肚仅半小时后,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中,1人症状较轻自行回家,其余3人被送往温医大附一院急诊。庆幸的是,他们吃的这种蘑菇是胃肠炎型,初步诊断为大青褶伞。经过积极治疗,目前3人均痊愈出院。

  那么如何辨别这些有毒蘑菇呢?根据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副主任赵光举介绍,剧毒蘑菇和无毒蘑菇外观相似,一般人凭肉眼往往无法辨别。当下,蘑菇中毒已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类急症,我国目前已知的大型真菌约有1万多种,其中有毒蘑菇520种,中毒事件多在6-9月高发,90%以上误食致死的罪魁祸首为鹅膏菌属。7月温医大附一院收治4例蘑菇中毒患者,均治愈出院。

  这些常见毒蘑菇不能“碰”

  首先是含鹅膏毒素的剧毒鹅膏菌属,其所含有的鹅膏肽类毒素极具致命性,菌体经过冷冻、干制以及煎炒煮炖等加工都不能消除其毒性,是浙江省乃至全国中毒死亡率最高的毒蘑菇。

  第二种是日本红菇,通体白色,菌盖中央常下凹,幼时边缘反卷,菌褶密而菌柄短,可造成胃肠炎型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有出现合并消化道出血表现。

  第三种是大青褶伞,该蘑菇集中在6-10月份生长,常生长于我们最常见的公园或小区草坪上、菜地里、路边草地甚至是垃圾堆旁,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大青褶伞菌盖呈白色半球形、后期近平展,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变为鳞片,中毒后主要为胃肠炎型的表现。

  以上是温州地区常见的毒蘑菇,面对种类众多的野生蘑菇,大家更要留个心眼,坚决做到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千万别当“菇勇者”。

   蘑菇中毒如何自救?这些做法需牢记

  蘑菇中毒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往往没有明显不适,或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超过90%的患者中毒后首先表现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昏迷、电解质紊乱、休克。此外,蘑菇中毒也可造成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

  蘑菇中毒后,如果患者神志清楚,建议可以先口服清水,再刺激咽部进行催吐。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就诊时如果还有剩余的蘑菇或者烹饪后的汤汁,最好携带至医院,以便医生及时鉴定蘑菇种类,采取针对性的解毒治疗措施。

  另外,患者还要警惕中毒过程中的“假愈期”。以含鹅膏毒素的剧毒鹅膏菌属中毒为例,在食用后早期无明显不适,会存在6-12小时潜伏期,之后会出现8-48小时的胃肠道症状,在48-72小时会有看似康复的假愈期。这时患者需要提高警惕,因为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因此,中毒后的救治时间也非常重要。一旦怀疑误食毒蘑菇,患者不论是否有不适情况,均应及时就医。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也应留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后再出院。

相关阅读

  正常人的血浆都是黄色的,但是冯先生的血浆却是乳白色的!近日,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接诊了这样一名患者。   今年35岁的冯先生平时喜欢参加美食聚会,大吃大喝,从[详细]
  近日,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又到了吃蘑菇的季节。在各种味道鲜美的蘑菇上市时,山林、菜地和公园等地方的野生蘑菇也纷纷“冒头”。然而,不是所有蘑菇都[详细]
  7月15日晚,一起求助电话从乐清雁荡山的深林处打来,牵动着大家的心。一名驴友独自在雁荡山深处徒步探险,天黑前却未能及时下来。身处峡谷的他没有手电筒、没有水,单靠[详细]
  不动产权证不慎遗失?动动手指,新证就能邮寄到家。记者16日从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获悉,日前,福州市创新技术手段,实现了不动产权证补证、换证全程网办。  以往[详细]
  经历一场大病,闽清八旬老人郑尚秋消瘦了,好在精神尚佳。日前,闽清县委组织部、梅城镇桂园社区党支部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时,老人说:“我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心[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