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神秘老板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为医院患者家属“行方便”

时间:2023-08-31 11:26:29 来源:杭州日报

  8月30日上午10点半,余杭区仓前街道四号农居点小区的一个小店面里热气腾腾,一群人正围着灶台忙活着,洗菜、起油锅、打包……

  这不是一个外卖配送点,店面门头上挂着“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的招牌,另有一块牌子说明“本厨房专为住院病人及家属免费使用”。“去医院路上当心点哦,今天落雨,路有点滑。”65岁的厨房管理员陈华荣叮嘱一名正拉开门回医院的大姐。门口白墙上贴的标语写着: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祝您或您的家人早日康复。

  步行至浙大一院总部仅需15分钟,离葛巷农贸市场仅50米,对于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的位置极为便利。70余平方米的店面里设置了12个炉灶,锅碗瓢盆和调味品一应俱全,还有免费的打包盒、餐具,所有的配置都堪称贴心。“刚开始我也不懂什么是共享厨房。管了半年多,我搞明白了,这件事情真的有意义。”陈华荣说。

  不要捐赠 创办人出资“移植”公益厨房

  陈华荣是仓前人,去年11月成为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的管理员。说来也怪,共享厨房虽然挂着“沈大姐”的名头,实际上却与“沈大姐”没有什么关系。“创办共享厨房的是一位50岁出头的老党员,姓王。”说起共享厨房的来历,陈华荣比较谨慎,因为那位王先生很低调,特意叮嘱过不要透露他的身份,“只能告诉你,‘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这个名字来自丽水。”

  王先生的妻子曾因病到浙大一院住院,治疗期间,王先生发现医院周边餐馆少,菜式也不合妻子胃口,就想到不少病人和家属可能也存在用餐困难问题。他想起曾看过丽水有个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就有了做一个类似爱心共享厨房的念头。去年3月,王先生找到店面房东陈华荣,租下店面后,直接将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复制粘贴”了过来。

  当时,陈华荣开着一家面店,对共享厨房完全不了解。看着共享厨房运营了半年多,去年11月,陈华荣关掉了自己的面店,受聘成为共享厨房的管理员。“我来给我房客打工了,其实根本不是钱的事。”他笑着说。

  在陈华荣的管理下,共享厨房从起初的鲜为人知到渐渐有了名气。今年上半年,最忙时厨房一天接待53人,所有灶台同时使用,烧饭还得排队。截至目前,共享厨房已公益服务近17000人次,惠及1000多个病患家庭。

  每天上午9点至11点半、下午3点半至6点开放,成本不小。房租、水电燃气费、厨具、调料、一次性餐具、工资,一年下来开销得25万至30万元。“钱都是老王出的,我也会贴点钱买碗筷之类的。”陈华荣说,王先生不接受社会捐赠,“医院听说我们的共享厨房后,本打算组织捐赠,我和老王商量后,还是拒绝了。最后我们和医院说,要不请医护人员来参加我们的公益活动,现在医院每个月都会来我们这里一起组织两次活动。”

  不分你我 陌生人在煎炒烹炸中有了交集

  共享厨房门边的桌子上放着一本A3纸大的登记本,是今年2月开始记录的,已经写完三分之二。从使用记录看,血液科、放疗科病人家属最多,来自全国各地。病人家属知道共享厨房,大多是因为医院护士、病友的口口相传。

  昨天上午11点,郑大姐将烧好的排骨山药汤、虾、清炒花菜打包进盒,准备带回医院。郑大姐在这里已待了七八个月。去年11月,大学在读的儿子被查出淋巴瘤,办理了休学,来到浙大一院治疗。她和丈夫不得不放弃工作,从老家来杭全程陪护。“孩子得了这个病,我俩是铁了心了,一定得在他身边。一个人真的不够,如果我在买菜烧饭,医院就没人取药、拿检查报告了。”郑大姐说,“虽然那时候孩子在无菌仓里,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到一次。”

  年初刚来杭州时,郑大姐人生地不熟,每天在医院、旅馆之间来回四五趟。找到共享厨房以后,她在陈华荣的帮助下在农居点小区租了房子,还买了辆价格实惠的电动车。刚来时,郑大姐心事很重,怕孩子知道自己病情,胡思乱想不利于治疗。“儿子从无菌仓出来后,抵抗力差得像个婴儿。我们没有办法,只好保证他吃得健康。什么时候回去读书,还没想过。”她说。

  39岁的陈女士是因为照顾患鼻癌的父亲才来到共享厨房的。上周六,父亲放疗结束,可以暂时出院,等待下一步化疗。“老人家在医院里,很多事他搞不懂,只好我们来处理。”陈女士带着笑说,“我在外地上班,有空才能请几天假,没办法,爸爸喜欢吃我烧的菜。”

  把家里的事藏在心里,带着沉重的心情顾自洗菜、烧菜,很少说话,这是不少病人家属刚来共享厨房时的常态。陈华荣会尽量不去触碰那些敏感的话题,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被一种压抑的氛围所笼罩。在他眼里,烧菜时的心神不宁,饭菜的口味不定,甚至有时油锅都差点烧起来,都是大家内心动态的外在表现。

  今年6月,陈华荣买来了面粉,组织大家每星期做一次包子热闹热闹,以此缓解紧张的情绪。后来浙大一院骨髓移植中心第二党支部书记罗依、浙大一院3—6东血液科护士长丁淑怡也组织党员医护人员每个月两次来到共享厨房参加联谊活动,包饺子、包粽子、做馒头,全部成品都由病人家属带回,分享给其他住院患者。“大家本来就很需要跟医生、护士沟通,到了我们这里,彼此交流的机会更多了。大家互相说说话,心情明显畅快不少,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陈华荣说,“听得多了,连我都对各种疾病有了一定了解。”

  不说“再见”能一起走过一段路就是缘分

  天南海北的人聚在小小的灶台前,这是一种缘分,有缘聚,自然也会有缘散。

  让陈华荣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东北姑娘,年轻漂亮。“她结婚7年,老公生了5年的病。”陈华荣说,“她在我们共享厨房烧菜快一年半,连年也是在我们这里过的。那天晚上,我看她快哭了,就上去问她,她说有点想家了。”今年2月,那对夫妻要回东北了,他俩都很明白,治疗已经失去了意义。回家前,姑娘来向陈华荣道别,脸上带着掩不住的悲伤:“陈叔叔,我们要回去了。”陈华荣心里很清楚这样的道别意味着什么,只好安慰道:“回家再找医院看看,希望总是有的。”只是故事的结局还是很现实,过了段时间,姑娘发来消息,她的丈夫已经走了,但还是很感谢陈华荣一年多的照顾。

  无论如何,每个来过共享厨房的人,临别时都会特意来打声招唿,这让陈华荣深感欣慰。而对于来道别的人,陈华荣从来不说“再见”,取而代之的是“慢走”。“我告诉他们,来烧饭我欢迎,来住院就算了。”他说,“我希望这里的人越少越好。”

  昨天上午11点半,病人家属吴阿姨做好清蒸排骨,准备打包带回医院。吴阿姨的女儿正在住院,前些天说想吃这道菜,于是,吴阿姨特地去学着做了一碗。离开共享厨房时,吴阿姨的眼眶还有点红,撑开伞,她便走进了雨中。

  “大姐,放轻松点,会好的。”陈华荣的声音从共享厨房里传来。

  “会的,会的……”吴阿姨闻声回头,应了一句,又迈开了步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中部古经济发展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相关阅读

  近日,商城县组织“安全文化宣讲团”走进冯店35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业现场,开展“安全文化进现场”专题活动,将安全理念深植基层一线,增强现场作业[详细]
  近年来,光山县围绕“为侨服务、凝聚侨心”核心目标,以“先行先试、打造样板”为抓手,从线下阵地建设到线上平台搭建,从活动品牌打造到服务触角[详细]
  2025年9月16日,淮滨县成功举办2025年“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乡镇大型招聘活动,进一步擦亮“信阳人才日”品牌,发挥人才作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详细]
  9月15日下午,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重要组成部分——“AI+城市治理——AI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主题论坛在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详细]
  近日,湘江新区组织召开 2025 年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暨惠残政策解读工作培训会,近 300 名街镇调查员参加。  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35 个全国助残日[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5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