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9-10-29 20:11: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以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盛宴——“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开启下一个百年。来自牛津大学、莱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等海内外44所知名大学的领导者及世界著名科研机构负责人、各国专家学者120余人共聚一堂,就“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与能力建设”各抒己见。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

  与会专家和学者的一个共识是,技术创新加速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不断探索,应对挑战同时抓住机遇,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

建一流大学 全球化思维至关重要

  中国的顶尖大学现在的表现足以与美国和欧洲最优秀的大学相媲美——这是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识官菲尔·巴蒂分析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他期待中国能继续保持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势头,让更多的大学提升国际排名。

  他同时抛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说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赶超其他国家的目标“已经完成”,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能否拓宽自己的体系,成为日益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社区的一员,“如果那样,全世界都有可能从中受益”。

  在如何提升能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探讨中,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融入国际化浪潮,成为专家学者讨论最为热烈的内容。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谈到南开大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受益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同时,与合作伙伴大学和学术机构进行了数十年的密切合作,让南开大学受益匪浅,“全球化思维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认为,瞄准国际前沿、对接国家战略,为大学提供了最为持久的竞争力与动力。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既根植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也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地带。因此,大学既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为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又要以前沿和关键性问题为导向,统筹多学科的顶层设计,聚焦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攻关。

  郝平认为,随着大学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的关系日益密切,应逐步升级成“有核无边”的创新共同体,大学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到办学精神中,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探索与政府、企业等外部组织的新型合作模式,实现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的协同创新。

  按照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的理解,当今时代,社会给大学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无边界”。一方面,高等教育延伸到校园外,科学技术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教学方式不再传统,学生也不再仅指普通大学生”;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跨越了地理边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国际化特点。

  “杰出的大学要有影响世界的能力,世界一流大学要具有世界眼光。”李达伟的观点是,一流大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主要在于拥有为人类社会福祉奉献力量的使命感、对真知的孜孜以求、在竞争合作中谋进步,以及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投资未来人才。

培养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人

  这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对创新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未来人才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认为,这使得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要推动一系列变革”。

  在他看来,培养“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人才,是大学的立命之本。而当前,需要培养更多综合素质突出、又在特定方向钻研精深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背后,是整个社会的知识体系、科技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速,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学生应在大学里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郝平建议,要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同时紧盯学术发展前沿和时代变化趋势,不断调整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长马斯凯特里谈到,人的培养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格拉斯哥大学希望毕业生成为世界的改变者”。事实上许多格大毕业生确实通过他们的发明和研究改变了世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会告诉他们,有责任使社会变得更好。”

  曹雪涛认为,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要使命。爱国主义深植在南开大学培养人才的传统之中。曹雪涛一再引用老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曾发出的“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的“爱国三问”,而在今天的新时代,南开大学又新推出了“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即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目前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李达伟大胆畅想20年后大学的模样,“可能更加具有可塑性,机构组织更加灵活,或许大学机构组织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部门。”总之他呼吁大家用创新思维破局发展,“我们生活的时代有太多全球性的挑战,这需要世界一流大学用新的合作机制来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育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特别要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融合。”郝平认为,必须用人文关怀来回应新的伦理和价值困境,“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为大学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给养。”

  他认为,既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研究并继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用中国理论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也要深化国际人文交流,积极参与文明对话和全球治理,广泛借鉴国外大学的有益经验。最终,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服务人类的共同福祉。

相关阅读

  高考,既是国计,也是民生。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关系万千家庭和学子的梦想,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高考“唯分数论”“一考[详细]
  近日,人社部颁布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等24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此次颁布标准的24个职业,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第四大类“社会生[详细]
  妈妈正在催吐  期末考试临近,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又急又气,亲子关系高度紧张,甚至发生失去理智的行为。近日,武汉一位妈妈就因辅导学习,与儿子发生争吵,[详细]
师生们早已习惯与鸟类和谐相处  12月17日早晨7时,武汉市人民中学的师生们伴随着鸟鸣声,开启了一天的学习生活。该校校园内树木众多,吸引了约800只鸟来此逗留。师生们早[详细]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大于边长,所以它们都有棱角,如果把车轮做成这种有棱角的形状,行驶起来会很颠簸,而圆形所有半径都相等,行驶起来就很平稳。&rdqu[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5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