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传统药材生物碱抗微生物活性系列谜题解开

时间:2018-06-26 09:57:52 来源:科技日报

抗生素滥用,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及多重耐药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源于植物的抗菌、抗真菌天然小分子研究备受瞩目。2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罗晓东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抗菌、抗真菌单萜吲哚生物碱新颖结构和初步活性研究上取得系列新进展。

据了解,罗晓东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中生物碱新颖结构、药效及新药创制研究。由于单萜吲哚生物碱以其复杂的结构特征以及显著的生理活性,长期以来成为其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国狗牙花民间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及疖肿等疾病,研究组博士研究生于浩飞等从中发现两种猪笼草状吲哚生物碱,它们对枯草杆菌最低抑菌浓度,可与抗生素头孢噻肟相媲美。同时,其中B型生物碱对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与抗真菌药灰黄霉素相当。非洲马铃果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痢疾和溃疡等疾病,博士研究生丁彩凤等从中获得吲哚生物碱,其结构单元含多重杂环体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杆菌抗菌活性优于植物抗菌药黄连素和黄藤素。上述的两项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有机化学通讯》上。

此外,钩吻别名“断肠草”,是著名的毒性中药材,民间多用于杀虫以及治疗皮肤溃疡,博士研究生魏鑫等从中发现了钩吻定碱与C9结构单元杂合而成的一种新骨架吲哚生物碱,这类化合物仅显示了较弱的抗菌活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四面体通讯》上。

据了解,罗晓东研究团队此前已发表60余篇该方向的研究论文,其中11篇发表于《有机化学通讯》;研究组论文报道的13个新颖活性生物碱被《天然产物报告》作为热点分子介绍。(赵汉斌)

相关阅读

  自1997年科学家与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斗争正式拉开序幕,20多年来,学界对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发现不断拓展。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周青团队的最新研究,有[详细]
  警惕!人脸识别背后的“盲区”  人脸识别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担忧。有关专家建议,加强相关立法,规定人脸识别的准入场景、准入条件,明确企业的资质,明[详细]
  “很多媒体都关心,显示产业发展这么快,会不会造成资源过剩?事实上,经过市场分析后我们发现,人们对显示产品的需求明年还会增长,这种增长能持续几十年。&rdquo[详细]
  不是想转就能转,“携号转网”有点难……伴随携号转网落地,一些波折经历也成为坊间话题。  截至11月26日,“携号转网”已试运行两[详细]
  具有巨大盘面的扁球体,就像个超级大号的铁饼——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银河系的肖像。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  无数科学家都曾对其有过诸多猜想,这个疑问[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5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