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网—关注中部经济,聚焦中部发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桂林石刻的质直之美(美在生活

时间:2018-08-16 11:52:03 来源:网络整理

  清末金石学家叶昌炽《语石》卷五《卧游访碑记》中记载:“桂林诸山无一处无摩崖,唐宋石刻,莫多于此”“唐宋题名之渊藪,以桂林为甲”,中国石刻界也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的说法。

  桂林山奇水美,虽处岭南,却从秦初即设桂林郡,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其后,或因贬谪流放,或为游访,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那些碑碣或摩崖石刻于桂林山水间,沉静而生动地记载着他们在桂林的足迹。

  诚如清代石刻《严永华叠彩山题诗并记》所载,虽然“桂林山水窟,名甲寰宇中”,作者身为安徽巡抚沈秉承妻,“随宦桂林”,起先认为“为言名胜地,自古无异同”,所以“兹竟不一顾”,只是因为连阴雨天,江水骤涨,使得行程受阻,于是游山。揽胜之余,更有所悟:“俯仰忽有悟,山性与人通。斯人多质直,山亦无修容。”这不仅是对桂林山水的礼赞,更是对桂林人生活美学的洞悉。

  桂林人的“质直”从石刻中随处可见。很少见到别处石刻作者如桂林石刻这般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除知名作家、画家、书法家,如米芾、范成大、袁枚等,位高权重的王侯、节度使、刺使乃至贬谪流寓官员外,还有幕僚、随从,僧人、道人,甚至是文名不显的监军太监,史无记载的普通民众等。所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水文、城图、科学、文学,可谓是宋明清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有道是:北有十三陵,南有十一陵;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南十一陵指的就是在尧山西麓的靖江王陵,它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其中出土的墓志碑刻《明故悼妃滕氏石刻》有两块,分别为1500字、3250字,是明代靖江恭惠王朱邦苧(zhù)为悼念其亡妻滕氏所作。石刻一为祭文三道,两月连做三文抒写痛失爱侣之伤,情真意切;石刻二为碑文,除历数滕氏人品之贤淑,因无子嗣,将侍女郑氏为夫纳妾生子外,还历数纳其他妾的经过,特别是“纳悍妾刘氏”,用近两千字叙述刘氏骄悍少礼,蔑视尊长,欺负正室滕氏,以致滕氏年仅25岁就“含气无言”而逝。身为藩王而不讳言家丑,其质直可见一斑。

  桂林南溪山南麓刘仙岩的石壁上刻有《养气汤方》。这是宋代的一个古药方,不仅详细记载了各味药物、制法、剂量、服用方法和使用效果,还记述了药方的来历:流放岭南的官员刘君锡,从百岁道人刘仲远处得此药方,后由广南西路官员吕渭将此方刻在刘仙岩的石壁上。据石刻《杨继先修建本山碑记》载,刘仙岩得名是为纪念道人刘仲远。刘仲远曾为屠夫,后来悟道而弃旧业,在此修炼,118岁后得道成仙。把可以“得道成仙”的《养气汤方》,如此坦荡地公诸于世,桂林人的质直,大抵世人难敌了吧。

  清末金石学家叶昌炽《语石》卷五《卧游访碑记》中记载:“桂林诸山无一处无摩崖,唐宋石刻,莫多于此”“唐宋题名之渊藪,以桂林为甲”,中国石刻界也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的说法。

  桂林山奇水美,虽处岭南,却从秦初即设桂林郡,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其后,或因贬谪流放,或为游访,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那些碑碣或摩崖石刻于桂林山水间,沉静而生动地记载着他们在桂林的足迹。

  诚如清代石刻《严永华叠彩山题诗并记》所载,虽然“桂林山水窟,名甲寰宇中”,作者身为安徽巡抚沈秉承妻,“随宦桂林”,起先认为“为言名胜地,自古无异同”,所以“兹竟不一顾”,只是因为连阴雨天,江水骤涨,使得行程受阻,于是游山。揽胜之余,更有所悟:“俯仰忽有悟,山性与人通。斯人多质直,山亦无修容。”这不仅是对桂林山水的礼赞,更是对桂林人生活美学的洞悉。

  桂林人的“质直”从石刻中随处可见。很少见到别处石刻作者如桂林石刻这般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除知名作家、画家、书法家,如米芾、范成大、袁枚等,位高权重的王侯、节度使、刺使乃至贬谪流寓官员外,还有幕僚、随从,僧人、道人,甚至是文名不显的监军太监,史无记载的普通民众等。所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水文、城图、科学、文学,可谓是宋明清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有道是:北有十三陵,南有十一陵;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南十一陵指的就是在尧山西麓的靖江王陵,它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其中出土的墓志碑刻《明故悼妃滕氏石刻》有两块,分别为1500字、3250字,是明代靖江恭惠王朱邦苧(zhù)为悼念其亡妻滕氏所作。石刻一为祭文三道,两月连做三文抒写痛失爱侣之伤,情真意切;石刻二为碑文,除历数滕氏人品之贤淑,因无子嗣,将侍女郑氏为夫纳妾生子外,还历数纳其他妾的经过,特别是“纳悍妾刘氏”,用近两千字叙述刘氏骄悍少礼,蔑视尊长,欺负正室滕氏,以致滕氏年仅25岁就“含气无言”而逝。身为藩王而不讳言家丑,其质直可见一斑。

  桂林南溪山南麓刘仙岩的石壁上刻有《养气汤方》。这是宋代的一个古药方,不仅详细记载了各味药物、制法、剂量、服用方法和使用效果,还记述了药方的来历:流放岭南的官员刘君锡,从百岁道人刘仲远处得此药方,后由广南西路官员吕渭将此方刻在刘仙岩的石壁上。据石刻《杨继先修建本山碑记》载,刘仙岩得名是为纪念道人刘仲远。刘仲远曾为屠夫,后来悟道而弃旧业,在此修炼,118岁后得道成仙。把可以“得道成仙”的《养气汤方》,如此坦荡地公诸于世,桂林人的质直,大抵世人难敌了吧。

相关阅读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旧时,从除夕到大年初四有许多讲究和禁忌,如不准动尺剪,不准做针线,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而到了初五,这些禁[详细]
  春节期间,团圆饭里没有鸡鸭鱼肉就不叫过节;外出旅行,各地美食更是必不可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营养科副主任牟瑛提醒,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假期过后,要尽快[详细]
  浙江西南山区的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1月19日获得了当地农商行的授信5亿元。同时银行还向大均两山生态发展公司发放首笔50万元贷款。这是中国首次以GEP(生态产品总[详细]
  铁路节前客流目前处于持续高峰期,铁路部门日前提醒旅客,务必按实际到站购买车票和乘车。“买短乘长”会导致列车超员,若列车达到规定超员率,将不能为旅客[详细]
  相信不少人都尝过腿抽筋儿的“酸爽”滋味。特别是孕妇,夜间常有腿抽筋儿的情况。但其实,老年人也会经常发生腿抽筋儿的情况,尤其是冬季夜间寒冷,腿抽筋儿[详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部经济发展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5

未经中部经济发展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