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清晨,郸城县汲冢镇柴堂社区60岁的老党员柴建勇穿上印有“深化三联三化 实施十户联治”字样的红马甲,开始每日走访。作为该镇1363名“十户长”中的一员,他随身携带的民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家各户的琐碎事务。
在这个豫东农业大县,一套以10至15户为单元的“微治理”体系正悄然改变乡村治理生态,实现基层高效能治理。
四级体系激活“神经末梢”
“这是我们柴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架构图,共13个网格、12名网格员,每名网格员联系3至6名户长,每名户长对接10至15户群众。”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展板前,柴堂社区党支部书记柴天清向记者介绍。
针对基层治理“最后一米”难题,汲冢镇构建起“镇党委—村网格长—村网格员—十户长”四级治理体系。全镇213个农村网格和10个专属网格中,依“住户集中、便于服务”原则划分户区,由群众推选产生户长。这些来自乡邻的“红马甲”,既是政策宣传员、信息收集员,又是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
“以前办事要往镇里跑好几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柴堂社区居民柴天香的一番话,道出了推行四级治理体系的实效。通过村级后备力量“选育管用”机制,该镇已调整村“两委”干部23人,选聘后备干部148人,为网格注入了“红色动能”。
民生服务按下“快进键”
在亢王行政村,一段破损道路的修复故事成为“十户联治”的生动注脚。“户长会议上反映问题后,爱心人士捐助混凝土,党员群众出工出力,三天便修复完毕。”村党支部书记齐瑞说,今年72岁的户长张书牛和王金亮等人积极反映民意,第一时间把村民意愿变成了现实。
“我们将‘高效办成一件事’融入基层实践,在各行政村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开设民政、社保等便民窗口,配备党员志愿者提供代办服务。针对特殊群体,党员干部上门办理养老认证、健康体检等,实现了‘服务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郸城县副县长、汲冢镇党委书记翟胜贤说。
共建共治绘就“新图景”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汲冢镇创新推出“马扎课堂”“广场议事”等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在柴堂社区,每月一次的“户长会议”雷打不动。小到邻里纠纷,大到村庄规划,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民主协商。此外,社区还开展“美丽庭院”评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道德模范评选、文艺汇演,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郸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征表示,全县3774个网格共选任3902名专职网格员,每日走访排查邻里纠纷等隐患,通过手机端实时上报信息,推动网格管理精准化、服务群众精细化,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今年以来,全县网格员通过各平台累计上报事件5850件,均通过“登记—分流—处置—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实现100%办结,事件处置全程可溯,高效能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贡献了郸城力量。(记者 徐松 通讯员 史斌)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